1
获得“阏与之战”胜利的两、三年后,赵国大臣谈起此事来依然眉飞色舞,自信赵国有国力、有人才,可以击败作威作福、老想向东方各国发号施令的秦国。赵惠文王一直怒气未消,对霸气十足的秦昭襄王依然耿耿于怀,想狠狠地还给秦昭襄王一个眼色看,让天下诸侯明白赵国畏于秦。为此,赵惠文王下诏,在“龙台”召见文武大臣,讨论重要国事。
赵惠文王是赵国第六位国君武灵王雍之子。
武灵王是很有作为的国君。他一直认为:要想建立盖世功业,必然会遭到庸人流俗的议论和反对;有独到见解的人,必然会遭到一般见识的人的不满。有此清醒认识,使他义反顾地进行军事改革,推行“胡服骑射”,以建立一支强大骠悍的骑兵部队。
赵人长袖子、肥腰、宽领口、大下摆的长袍大褂,严重妨碍骑马射箭打仗,于是,赵武灵王下诏改穿胡服小袖短褂、皮带束腰,脚着皮靴,他自己头一个穿上胡服,练习骑射。
诏令一出,果然遭到激烈反对,首先是宗族的抵制。其理由是“循法过,修礼邪”,不然,“百姓大乱”。
武灵王针锋相对,对宗族中的反对者说:
“治国有一定法则,以有利于民生为根本;从政有一定原则,以命令畅通为首要。故而,想建功立业须为民着想,要政令畅通必使贵戚以身作则。胡服只为骑射,强我军旅,绝非为了放纵情欲,欢娱心意。”
他说服了叔父公子成、公族赵文、赵造等人,而对于不听劝告的公族赵燕等人,则恩威并济,严厉警告“要处以极刑,以示天下执法之严”,迫其听命。四年之后,赵武灵王藉由强大的骑兵,攻灭中山国,击破林胡、楼烦,国势大盛。北边的燕国,西面的秦国,南边的韩国,从此对赵国不敢轻举妄动。武灵王为赵国的强盛,辟地数千里,立下汗马功劳。可惜,在立嗣传位上却软弱力,造成了大悲剧。
原先武灵王已立长子章为太子,后来武灵王宠爱孟姚,生下公子何,便废太子章,改立何为太子,在邯郸丛台东官大朝君臣,举行传位大典,太子何登基即位,为惠文王。武灵王自号“主父”。惠文王临朝时,主父设座于旁听政。孟姚死后,主父见惠文王年纪小,而兄长公子章却要北面称臣,又怜悯起公子章来,意欲封代地给公子章为王。
惠文王的弟弟赵胜,劝主父说:
“如今惠文王与公子章之间,君臣名分已定,天下人一不知。倘若主父再封公子章为王,恐生事端,激起争变,实乃不可为之。”
主父不以为然,很快就封公子章为“安阳君”,赐代地。主父又担心安阳君不服,派田不礼为安阳君的相国。坚决支持武灵王“胡服骑射”的相国肥义,早已看出公子章为人骄横,野心勃勃,党羽众多,与残忍又多谋的田不礼凑为主臣,迟早会作乱。公子成、李兑等人也有同样看法。所以,他们便相谋对付安阳君和田不礼。惠文王称王四年之后(公元前二九五年),主父和惠文王出沙丘,安阳君、田不礼随从伴行。在沙丘的高官里,主父和惠文王分居两处,相距五、六里,安阳君则居中间。安阳君、田不礼喜出望外,以为时机已到,于一日夜里假传主父诏令,召见惠文王。
处事谨慎的相国肥义即对惠文王说:
“义当先行,主公稍后慢行,如变故,主公方可晋见主父。”
夜色如漆,肥义行到距主父下榻的离官数丈之地,田不礼误将肥义当做惠文王,下令伏兵捕杀。当看清被杀的是肥义而非惠文王,田不礼知道事已败露,不敢轻举妄动,速退回报安阳君。安阳君大吃-一惊,一时乱了方寸。
惠文王见前方混乱,知道事有意外,火速退回离官,准备对付安阳君。时时提防安阳君的公子成和李兑,接到离官事变的密报,火速率兵赶来护卫惠文王。安阳君和田不礼见大势已去,逃到主父的离官中,哀求主父相救。“有我在,你等尽可安心住此。”主父竟毫责备之意。
公子成和李兑密谋,一面包围主父的离官,一面设下陷阱,诱杀了安阳君和田不礼。惠文王见到安阳君和田不礼的头颅,请收兵撒围。公子成和李兑退而商议:一旦撤围,主父必杀我等,决定继续包围离宫。他们发出命令说:
“先出官者免罪,后出者作贼党论,拒不出宫者灭其族。”
离宫中人蜂拥而出,主父气得七孔冒烟,高声大骂:“孽子逆臣,必遭天谴,寡人决不出官!”
百日之后,公子成和李兑估计主父必定饿死了,才下令撤围。他们进官搜查,看见主父躺在床上,瘦骨嶙峋,成了一具千尸。惠文王得报主父饿死,泪水如雨而下,发出丧告。
赵惠文王就是这样一位从谏如流、用人不疑;但同时又缺乏高瞻远瞩、不擅当机立断的国君。
惠文王今日有要事在王官龙台召见,大臣陆续前来。
赵国王城建在邯郸城内繁华的中心地带,气派非凡。东有滏阳河,北临渚河,西倚紫山,二水相环,紫气西来,可谓“藏风聚气,得水为上”,占尽风水地利。硕大朋的官城有东城、西城、北城,构成“品”字形状,蜿蜒起伏,气势恢宏。城内宫殿棋布,有龙台、北将台、南将台、寝台,不一而足,丛丛叠叠,高耸入云,富丽堂皇,蔚为壮观,故有“丛台”之称。
“丛台”功能齐全,治理朝政,吃喝玩乐,生儿育女,各有所用。赵王在将台检阅官廷卫队黑衣卫士,观看操演。供赵王欣赏歌舞的台上,更是匠心独运,天桥、雪洞、花苑、妆阁应有尽有,布局奇妙,引人入胜,不仅王、妃叫绝,后人也惊叹不已。
丛台台基均是夯土而成,高大比。龙台东西宽千尺,南北长千余尺,高达三十尺,暗合“千尺为势,百尺为形,势来行止,是为全气”的阳宅形法觅龙之说。
龙台是赵王治理朝纲,诏令天下之所,亦作寝官之用。
如此豪华、旖旎的赵王官,勤政寡欲的惠文王未加尽情享受,后妃虽有埋怨,他也不予理睬。
今日惠文王诏见,大臣们不敢怠慢,最先到的是上卿蔺相如,接着廉颇将军也来了,两人亲热地交谈起来。廉颇对蔺相如曾有过嫌怨,能有今日互重确也不易。其中有一段千古佳话。
2
十几年前,秦昭襄王给赵惠文王写来一信,提出愿拿十五座城池换取赵惠文王手中的“和氏璧”。和氏璧乃稀世之宝,象征着地位、威望和富贵。赵惠文王见信,心中不悦又十分为难,便与左右大臣商议,说:
“秦昭襄王意欲称霸各国,刁钻暴房,信义可言。要是答应了,秦国恐怕会立刻翻脸赖账;要是不答应,秦国借机兴兵,这正是寡人所担心的。众爱卿有何良策?”
众大臣计可施,言以对
宦者缪贤打破了令人压抑的沉闷气氛,向惠文王郑重推荐蔺相如。
“蔺相如乃是我家门客,有勇有谋,国君不妨召见,当面商议。”缪贤充满自信地说。
有人出来分忧,正是当前所需要的,赵惠文王决定立即召见蔺相如
蔺相如听明事由,回票说:
“秦国许诺用城池换取玉璧,赵国拒绝,则理亏;赵国给秦国以玉璧,秦国食言不给赵国城池,秦国理亏。依我看来,还是把玉璧给秦国。请国君三思而辨利害。如果没有人去,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前往秦国。秦国真愿意拿城池交换,我就把璧给秦,带回秦国十五座城池;秦国不交出
十五座城池,我将让和氏璧完整损地回到赵国。”
蔺相如神色持重,目光睿智,胸有成竹,口若悬河,好
一副大度气派。赵惠文王犹如三伏盛夏喝下冰凉水,当即派蔺相如携带和氏璧出使秦国,并语重心长地交代说:“卿当不辱使命。”
蔺相如带随员到了咸阳,应召步入章台官,神色自如地献上和氏璧。秦昭襄王接过玉璧,双目明亮,爱不释手,把玩良久,将玉璧传给左右大臣和身边美女观赏,踌躇满志,毫以城换璧之意。
蔺相如看在眼里,恭谨地向前,对秦昭襄王说道:“玉璧上有微小黑疵,待我为大王指点。”
如此天下奇珍,竟藏瑕疵,甚感意外,秦昭襄王便递给蔺相如请予指点。
蔺相如一接过玉璧,急速退到大柱旁,双手握璧高举头顶,血脉偾张,脸红筋青,赫然而怒,斩钉截铁地说:
“大王写信给我国君,欲以十五座城池交换此璧。我国君以赵、秦情义为重,派我奉璧而来。大王今日不把我当成赵国使者看待,根本没有诚意拿城换璧。现在璧在我手中,如果大王一定要威逼强夺,那我就拚着头颅,和这玉璧一同碰碎在柱子上了!”
秦昭襄王心中惊慌,命令拿来地图,边指地图边说:“蔺大人,这十五座城池划给赵国了。”
蔺相如从秦昭襄王的神色声调中明白,秦王在耍弄见雀张罗的蒙骗把戏,便说:
“送璧前,我国君斋戒五日;今天大王也当斋戒五日,以隆重礼仪接受和氏璧。请大王答应我的请求。”秦昭襄王知道不可强取,以免梦寐以求的宝玉即将成为碎片,只好答应了。
蔺相如护着玉璧回到驿馆,即令随员乔装成平民,藏好和氏璧,立即起程赶回邯郸。
秦昭襄王多年的梦想,五天中漫长的等待,突然化作乌有,怒不可遏,握拳透爪,真想把蔺相如剁成肉酱,但顾虑杀了赵国使臣,必引起各诸侯国愤怒,让他们又拢成
一群,对自己霸业不利,不得不放过蔺相如一命,但这股气总归要出的。
秦昭襄王这么一想,便展开笑容,对蔺相如说:“我钦佩你的勇气和胆略。你冒犯了我的尊严,我还是照使臣的礼遇送你回国。后会有期,必有回报。”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大功,赵惠文王心花怒放,封他为上大夫。廉颇心中不悦,总觉得憋了口气似的。在这之后的第一年,泰国占领了赵国两座城,第二年秦国攻下赵国石城,第三年秦国又击败赵军,斩首两万,夺得光狼城。待到第四年,秦昭襄王派出使臣到赵国,说愿结友好,请赵王来渑池相会:
赵国人闻秦色变,赵惠文王听到秦王相约,更是惧怕不已,找蔺相如与廉颇相议,表示不愿意去。廉颇说:
“国君不去,等于告诉秦国我懦弱与胆怯,岂不助长了秦王的嚣张气焰?”
蔺相如支持廉颇的看法,认为出水再看双腿泥,理当赴渑池一会。
赵惠文王只好勉强决定赴会,廉颇便说:
“渑池在赵、秦两国边界交会处,国君此去往返不过
三十天,倘若三十天未返,敢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国痴心妄想。”
赵惠文王准廉颇所奏,带蔺相如随行。
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终于在渑池相会。筵席上,轻歌曼舞,丝竹之声不绝于耳,
赵惠文王笑颜应酬,内心却忐忑不安。蔺相如坐在赵惠文王一旁,环顾四周,等待着什么事情的发生。
趁酒酣兴浓之际,秦昭襄王睥睨赵惠文王,神色自若地说;
“我听说赵人善瑟,赵王也好音乐,请鼓瑟一曲以饱我耳福。”
秦昭襄王话声未落地,即有人送上一张二十五弦的瑟来,置于赵王面前。奏不奏呢?不奏,众目睽睽,何等难堪,甚至会成为秦王发难的借口;奏吧,赵国之王却为秦国之王鼓瑟助兴,有损尊严,有辱赵国。
赵惠文王助地望向蔺相如。蔺相如坚定地向赵王颔首,示意“放心鼓瑟吧”。
赵惠文王忍住气,用手拨了一下瑟。
泰国史官闻瑟而起,一手提笔,一手托册,口中高喊:“某年某月某日,秦王邀赵王饮宴于渑池,令赵王鼓瑟。”
秦国此举,令蔺相如震心摇魄,大为愤慨,即离案走到秦昭襄王面前,控制一下情绪,襟度豁如,坦荡荡地说:
“国君听说秦王精于秦国音乐,请秦王敲击瓦缶以助兴。”
蔺相如以其人之道反治其身,秦昭襄王始料未及,心中骂句“又是蔺相如!”勃然大怒,沉起了脸,严厉拒绝。
赵惠文王见局面突然紧张,暗暗吃惊,但已路可退,便笑着对秦昭襄王说:
“秦王请呀!”
蔺相如跪在秦昭襄王案前,手捧瓦缶,恭请秦王敲击奏乐。
“你给我退下!”秦昭襄王不加思索大声说。秦王宫廷卫士呼地举刀欲杀蔺相如。蔺相如镇静如山,以朗朗之声说道:
“在这五步之内,我就可以用颈血飞溅到大王身上!"
卫士一楞,不敢动手
秦昭襄王盯着蔺相如手中瓦缶,担心这个敢做敢为的人被逼得真动起手来,于是十分奈地敲击了一下瓦缶。
仅此一声,蔺相如却是如获至宝,立刻对赵国史官减:
“记下: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与秦王饮宴于渑池,秦王甘为赵王击缶。”
秦昭襄王气得七窍生烟。秦国相国魏冉,走到赵惠文王案前,高声说:
“请赵王献十五城为秦王祝寿!”
魏冉刚把话说完,蔺相如面向秦昭襄王走上一步,同样高声说:
“请秦王献国都咸阳为赵王祝寿!”
魏冉见恐吓不足以威慑赵国,便摆出咄咄逼人的架式,☆笑说:
“难道赵国欲与秦国兵戎相见?”蔺相如毫不畏惧,针锋相对,正色道:
“廉颇将军正在我边境巡察防务,看来魏相国尚不知晓呀。”
秦昭襄王见赵惠文王此行早有防范措施,纠缠下去亦是益,虽然心不甘情不愿,也只好算了,于是,堆起笑容说:
“难得与赵王一会,友善为上,来,请举起玉杯开怀痛饮吧!”
“渑池之会”最终在极不愉快却又相安事中结束。赵惠文王回到邯郸,封蔺相如为右上卿,比左上卿廉颇还要高上一阶。廉颇心中很不平衡,常在群僚中说:“我为将军,素有攻城野战之功,蔺相如徒以口舌,从门客一越而位居我之上,对我是莫大的羞辱。若见到相如,我要好好羞辱他一番,非叫他颜见人不可!”蔺相如听说了,就尽量避免与廉颇相见,遇到上朝便称病告假,出门望见了就引车躲开,以免冲突。手下的人愤然生气,责骂廉颇太过盛气凌人,认为蔺相如又太纵容逢迎,都觉得很不光彩。蔺相如却说:
“秦王够凶恶霸道了吧,我所畏惧。我再驽钝,也不至怕起廉颇将军。我心中常常想着,不可一世的秦国不敢对赵国动武,是因有廉颇将军和我在为国家效力。两虎相斗,必有一伤。国家利益要放在先,私人仇隙要放在后,这是臣子应该牢牢记住的。我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耳里,廉颇羞愧难当,感慨万千,从心眼里钦佩蔺相如。过几日,廉颇肉袒负荆,上门向蔺相如谢罪,蔺相如以诚相待,两人遂为刎颈之交。
3
赵惠文王得到禀报大臣来齐,列班静候,便上朝了,高高在上,正襟危坐。
“秦国自以为敌于世,穷兵黩武,恣意攻击山东各国,时有得手,狼子野心天下皆知秦昭襄王虎视眈眈,发动了阏与之战,遭到我迎头痛击,结果我军大获全胜,秦国一败涂地。我赵国不辱于诸侯,各国亦为我胜利弹冠相庆,闻秦色变的风气为之一改。每想起此事,皆令我感慨不已!”
赵惠文王停了停,扫视大臣,又继续说:
“战争上或者外交上,秦国屡操主动,我赵国多处于被动,难道不能把这种局面颠倒过来吗?给秦王一点颜色看,展示赵国的意志与畏,这正是我所思虑的。”
众大臣还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不知赵惠文王具体所指何事,一时不知从何谈起。赵惠文王又接着道:“秦王孙异人不是在邯郸当质子吗?我想杀掉异人,向秦国表达我赵国不可抗拒的决心,同时,也在诸侯各国面前树起一面旗帜,给各国君王信心和力量,以期合纵抗秦,直到胜利!你们尽可以虑地发表见解。”
大臣们听得出,赵惠文王和悦的神气掩盖不住决心,说话语气很坚定。
首先站出来说话的是廉颇。廉颇秉性刚直,话也说得干脆简短:
“主公说得痛快。狗改不了吃屎,秦国改不了虎狼之性,沙场上舞刀掠地,沙场上得不到的则讹诈攫取,各种手段所不用其极。杀掉异人,正可为天下伸张正义,为赵国出口大气!”沉思不语的蔺相如觉得如不再说话,局面将一边倒去,应当让国君听到不同声音。他谨慎地道:
“主公所虑自有道理,但不妨从另一面去想一想
蔺相如话才出口,廉颇便已嗅出其意,忍不住将蔺相如一军:
“老弟,难道忘了‘完璧归赵’的遭遇,与‘渑池会秦’的险恶不成?”
蔺相如善意地向廉颇点点头,不想与他争辩。蔺相如很清楚,关键在于要让赵惠文王改变念头。
“秦国多行不义,屡欺我赵国,大失人心,诸侯骂秦为虎狼。主公不仅在军事上取得胜利,道义上也获大成,使赵国这些年来不断强大,在山东各国中威望日隆……”
廉颇耐不住性子,又插嘴道:
“蔺上卿,你到底什么意思,直讲出来不就得了,何苦这样……”
“廉大将军别急别急,听下去不就明白了!”马服君赵奢将军打断廉颇的话。
蔺相如不疾不徐地道:
“自阏与战役之后,秦国对我赵国未敢轻举妄动,并非输在武力上,而是输在道义上。赵国倘若不顾道义,杀掉秦质子,则是意中步上秦之后尘,不理解主公本意的诸侯国君,难免或公开或暗中指谪起赵国来,不期然中使赵国失去一半的威势。这自然是主公所不愿意看到的。
“秦安国君赢柱在邯郸为质子时,主公善待于他,他自生好感。现在赢柱被秦王立为太子,其子异人替父来当质子,这是世人共知的。如果杀了异人,秦王必将暴跳如雷,不肯善罢甘休,太子赢柱必将与赵国结下杀子之仇,将来登上秦王位后,也不会放过对赵国的旧仇宿怨,两国又将长期不得安宁了,战火不断,愈演愈烈,于我刚刚能与秦国平起平坐的赵国会有多大益处呢?
“异人在主公股掌之中,何时杀之,只需主公一句话。然而,异人不过是秦国太子赢柱的第十一个儿子,其母夏姬终不得宠,因此,异人恐怕不会当上太子。杀一个对秦国足轻重的人,既不损秦国政局,也达不到主公的目的,反会惹起各国酱议,这就像为了摘取果子而把树枝锯断一样,得一利而招百害。
“微臣并非认为主公想法有何不可,只是觉得为时过早了。凡事要切台时机,水到渠成,才是上策。”
听完蔺相如的话,廉颇感到难以接受,却又像鸭子吃皮球从下口,说不出什么来。
赵奢频频颔首附议,出班禀奏道:
“蔺上卿赤胆忠心,为我赵国长远着眼,辨析利弊,有理有节,祈望主公从善如流。”
“请主公定夺。”几位臣子齐声说道赵惠文王平心静气,很有君主度量,说:
“诸位贤卿像我一样为着赵国畅所欲言,情见于辞。倘若杀异人的时机尚欠成熟,可以等待,但是,异人必须立即迁出丛台,削其廪禄,派人监守。此事就交由蔺上卿处理。”
蔺相如懔遵王命,将异人移入“聊城巷”中,减少俸禄,不再给予生活特殊照顾,并指派舍人公孙干担任馆伴,担负监守之责。
异人境遇的突变,出辂车,用余财,食汤饼,落得与潦倒百姓异,才有了“留春馆”里邂逅吕不韦的一幕出现。
4
吕不韦乘坐轻便辂车到了“聊城巷”,为了表示诚意,远远就下车徒步,登门造访异人
“聊城巷”靠近郊外,是穷困百姓居住的茅屋区。吕不韦刚进巷口,一股臭味刺鼻而入。已经好久没下过雨,路上却坑坑洼洼还积满了水,想大步走都毫办法,这些积水的坑洼大大小小太多了,一处挨着一处,水是又稠又黑。路边本来就很浅的排水沟,堵满了,水溢上路面,烂菜、肉骨头半露半沉地杂处在泥浆中。吕不韦穿著连衣裙似的考究深衣,为了怕被污水弄脏,不得不提起下裾,小心翼翼地曲折前进
吕不韦虽然感到恶心,却又暗暗高兴
“苦则思乐,穷则思变,卑则思贵。”异人也逃脱不了这条人生规则。这正是异人将顺着他所铺设下的路而走的心理基础。想着想着,吕不韦已踏入异人的住处。
异人的住处,又矮又小,又昏暗又潮湿。普通人绝不会想到,这里住着堂堂秦王的孙子。吕不韦已经是第二次来异人这里做客了
异人说“请上坐”,吕不韦就随意就座,表现出故人一般的随和与亲热。公孙干就坐在旁边。吕不韦不让沉默的局面出现,笑容可掬侃侃而谈了起来:
“茫茫人世间,多少人一辈子碰不上一面,我有幸与两位君子相识,当是缘分使然。推诚相见,肝胆相照,方能让缘分终成知己。是啊,红尘之中一切皆身外之物,惟有真情是永存的,价的。异人君、公孙君都是见多识广、别具肺肠之人,一定会赞同我的想法。”吕不韦把话收住,观察异人和公孙干的情绪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