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唐太宗对长孙皇后亲族的好也就是和普天下所有爱妻子的丈夫一样,爱她所爱,亲其所亲,身为帝王在自己力所能及又伤大雅的范围里给予妻子最好的。
帝后互动
李世民爱重长孙皇后,尊重她的看法,即使朝政大事也毫不避讳。经常向长孙皇后询问朝中赏罚之事,长孙皇后不想回答时以"牝鸡之晨,惟家之索"为由拒绝干涉朝政。李世民却一定要和她讨论,再三询问,长孙皇后奈之下决定不理踩丈夫,以沉默应对,对此李世民对妻子也毫办法。
朝政之外,长孙皇后和唐太宗的相处颇有有闲情逸趣。有一日春景正盛,长孙皇后在内苑游玩,见桃花灿烂,嫩柳抽芽,一片欣欣向荣之景,便乘兴赋诗,名曰《春游曲。太宗听闻后,"见而诵之,啧啧称美"。贞观二年,幼子李治诞生,洗儿礼时,长孙皇后赠给幼子一个吉祥之物玉龙子。这本来是李世民于晋阳宫所得,看它"虽广不数寸,而温润精巧,非人间所有"便作为礼物送给了妻子,长孙皇后一直将它放在衣箱里,乘着这次幼子诞育,才又转赠。后来李唐皇帝"以为国瑞,帝帝相传"。
九成宫作为避暑度假佳地,深得唐太宗的青睐。贞观六年,他和长孙皇后一起去九成宫避暑,兴之所至便拉着妻子在九成宫中散步,历览台观。帝后二人走到西城背阴处时,突然发现所处位置的泥土异常湿润。太宗放开妻子,拿起手杖朝地上深础,不多久,便冒出了泉水,帝后二人十分欣喜。太宗特地让魏征撰文,欧阳询书刻《九成宫礼泉铭,以作纪念。
太宗与长孙皇后还常常奉养高祖,诚心尽孝。贞观六年十月(632年),太宗和长孙皇后回到京师,侍奉太上皇宴于大安宫。"帝与皇后更献饮膳及服御之物,夜久乃罢"贞观八年三月(632年),高祖在两仪殿摆宴,宴请西突厥使者,因贞观以来,功业极盛,四夷臣服,高祖十分高兴。太宗与长孙皇后互进御膳,又献服御衣物,长孙皇后执栉为高祖理发戴冠,看到高祖发已花白,心中感怀,与太宗皆不禁流泪,如同家人常礼。
折叠子以母贵
唐太宗最宠爱的儿女皆为长孙皇后所出或收养。即便最是冰冷客观的史书里,也依然能感受到那一腔由对妻子切切之情演化而来的拳拳父爱。翻开史书,唐太宗对长孙皇后儿女的宠爱比比皆是。
长孙皇后的长子李承乾,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对于长子太宗夫妇寄予了厚望。在李承乾年幼时就给他找了侍读,又让陆德明,孔颖达教授承乾儒家典籍。太宗登基后便立李承乾为太子,十二岁时,太宗就开始有意识的锻炼承乾身为储君的政治能力了,下诏令承乾"宜令听讼",还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后来又为他开设学馆并先后派遣房玄龄、魏征等重臣加以辅佐。李承乾身体不好,太宗舍不得让他多读书,但承乾并不因此放纵,反而在太宗问他治国策略时显示了才能。对此太宗非常高兴,特地对群臣炫耀了一把。贞观年间李承乾两次生病,太宗先后请道士,高僧入宫为太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又度了三千人出家,为他建造普光寺、西华观,并赦囚徒。长孙皇后去世后李承乾渐渐长大,开始不修德业,行为叛逆,太宗却依然对他宠爱纵容,直到李承乾谋反事败。然而太宗却不忍心依律将他处死,最终只是将李承乾废黜。在废太子诏中,太宗感叹"况乎冢嫡,宁不钟心"。虽然李承乾的作为伤了唐太宗的心,但在后来重新选立太子时,太宗却仍然念着他的安危,竭力保全。
长孙皇后的次子李泰,聪敏绝伦,"宠冠诸王"。太宗登基后改封越王,李泰所获封地多达二十二州,其他同时受封者却只有八州。后又加封其雍州牧,左武侯大将军,余官如故。雍州即长安京几之地。因为太宗宠爱,李泰迟迟没有出阁之藩,连带李泰的儿子也被带入宫中抚养,长孙皇后亲自给其赐名"欣"。除了王府之外,太宗还将芙蓉园和东都洛阳一个坊及此坊所在之地,一并赐予了李泰。李泰喜好文学,太宗便为他设文学馆。李泰编写《括地志成,太宗多次赏赐,以至用度超过了太子。因李泰体胖,未免儿子上朝辛苦,太宗特意赐给他小辇。类似这种私爱不胜枚举。以至史官感叹"其宠异如此"。后来李泰夺嫡被贬,太宗却仍然认为"朕之爱子,实所钟心",后来又对大臣表示自己"钟心念泰"只是为了社稷不能不忍痛割爱。没过多久,便又重新进封了李泰。
长孙皇后的幼子李治,太宗对他十分钟爱。为庆贺李治出生,太宗下令赐天下是日生者粟。李治封号晋王,为并州都督。之后又加封右武侯大将军。长孙皇后去世时,李治年幼,在母亲的葬礼上,哀慕甚深,太宗见状,对他更是怜爱,后来便亲自抚养李治,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多年,仍然舍不得他出阁,于是李治一直没有出宫到晋王府居住,一直到被立为太子。虽然住在宫中,但李治在宫外却有一座占一坊之地的王府。贞观十七年(643年),李承乾被废,太宗开始想立李泰,大臣认为要先安置晋王,不然难以保全。李世民听后涕泪交下地说"我不能",为了使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儿子都能保全,太宗便找来大臣定计立了李治。李治成为太子后,太宗对他的宠爱丝毫不减,即便李治已经纳妃生子,也不愿和爱子远离。导致大臣多次上书要求太宗让太子回东宫,不要总是留在身边过分溺爱,然而收效甚微。征辽期间,因为李治担心前线战事,太宗为他创飞表奏事,因为李治担忧太宗打仗不爱惜身体,太宗便不再身先士卒。一次李治久久没有回信,太宗在终于接到信后非常激动,回信写道"忆奴欲死,"少顷忽得手书,忧惶一时顿解"。足见爱子之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