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MBOOK

阅读记录  |   用户书架
上一章
目录 | 设置
下一页

第46章 长孙皇后5(1 / 2)

加入书签 | 推荐本书 | 问题反馈 |

太宗和长孙皇后另有四个女儿,长女长乐公主李丽质。美丽聪慧,太宗和长孙皇后"并所钟爱",并在她出嫁时嫁妆逾制。长乐公主还曾协助长孙忌等劝说太宗打消了分封功臣的想法。长乐公主因病去世,太宗非常悲痛,将她葬在了离元宫很近的地方。并打破皇子、妃嫔、公主只设一道石门的制度,设了三道石门,是昭陵已发掘的陪葬墓中仅此一例。

城阳公主是长孙皇后所生,太宗对她也非常喜爱,将她嫁给了杜如晦的嫡子杜荷,因为尚公主,杜荷得封郡公。后来因参与李承乾谋反案被赐死。太宗再次为她指婚,由于前段婚姻不顺,太宗特命人婚事占卜,欲破例黄昏行吉礼的婚制而改由白天行吉礼,以期女儿有一段良缘。

晋阳公主李明达是唐太宗极其喜爱的女儿,长孙皇后去世后太宗"亲加鞠养"。年仅五岁的晋阳公主开始思念起了母亲。唐太宗外出巡幸都会带上晋阳公主,每次经过妻子生前到过的所游之地,都会告诉女儿,孝顺的晋阳公主控制不住自己的悲伤,哀哀地痛哭起来。晋阳公主和李治感情亲厚。李治上朝之前,晋阳公主哭着不舍哥哥离开。唐太宗见此情景也泪流满面。晋阳公主常常在太宗发怒时为大臣求情,晋阳宫中常常临摹父亲的飞白体,久而久之写字时便有了太宗的风格。将太宗和晋阳公主的字出示大臣,大家都法辨别。然而晋阳公主未及出嫁就去世了,太宗万分悲痛,连续一个月没法进食,身形消瘦,大臣见状纷纷进谏,但唐太宗却对来劝勉的臣子叹道:"你们说的那些道理,其实我都明白。我也知道人死不能复生,再怎样的悲伤都与事补,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是控制不住这种悲伤啊。"最后太宗下令用晋阳公主汤沐之资,在公主墓旁修建佛寺,给早夭的女儿追福。

新城公主,初封衡山公主,打破了名山大川不得作为封号的规定。公主墓志记载其册封后便"汤沐增赋",可知新城公主和姐姐晋阳公主一样小小年纪就有了实封。新城公主先是许婚魏征之子魏叔玉,后来因事婚约被解除,太宗又在妻子生日那天宣布将女儿许配给皇后的侄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太宗感到自己大限将至,担心耽误女儿的婚事,便开始张罗新城公主出嫁事宜,由于程序繁琐,最终没能来的及,还是留下了遗憾。

除却嫡出儿女,长孙皇后还收养了庶女豫章公主。因为被长孙皇后收养,太宗对豫章公主的感情也十分不同。豫章公主死后,太宗非常悲伤,长期穿着素服,以至群臣惊恐,纷纷上书劝谏,要求皇帝克制悲伤。

唐太宗对长孙皇后所生子女的溺爱事迹还有很多,古人云"母爱者子抱"太宗对于长孙皇后子女的宠爱即便在长孙皇后过世后也丝毫不变,反而更加依赖,怜子而思母。男人总会爱他所爱之人生的孩子,这一点,即使帝王明主也不例外。

视死如生

长孙皇后出殡,李世民"亲临宵载,义追深远",更亲自为长孙皇后撰写碑文。之后太宗又做了件前所未有之事。他认为仅是在寝宫陵殿安奉皇后并不够,于是命人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宅舍,令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入葬元宫,唐高宗李治希望继续保留栈道起舍,却被大臣谏止,理由是,按照旧例,"只有寝宫安养供奉之法,而陵上侍卫之仪"。可见这种在寝宫陵殿之外再修宅舍对已逝之人供养如生方式,为李世民首创。在李世民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

复谥文德

第一位有独立谥号的皇后是汉宣帝皇后许平君,第一位一字本谥加一字从夫谥的自光烈皇后阴丽华起(光武帝先去世,儿子汉明帝刘庄时期永平年上谥)。一直到唐高祖妻子窦氏,之前所有皇后只有单字本谥,在丈夫死后才可加系皇帝丈夫谥号中一字,所谓"从谥"。如唐高祖即位的时候,追谥窦皇后为"穆皇后",唐高祖死后合上他的谥号即为"太穆皇后"。而长孙皇后却在逝世后直接被李世民上了复谥"文德"。

根据春秋礼法,单谥为正,双谥非正,在古人看来,只有当单谥不足以道尽逝者的美好品德时,才会用上复谥。所以复谥极为罕见,纵观贞观十年长孙皇后逝世之前,也就只有刘感这位忠君死节的烈士被唐高祖李渊赐了复谥"忠壮",除此之外再没有人有过复谥。

而长孙皇后的"文德"这两个谥号皆为美谥,尤其是"文"这个字。唐人认为"文"是最好的谥号,"为美以尚也",就算是在美谥里,也没有哪个谥号能比文还要美好。可见在唐太宗的心目中,只有"德"这个单谥并不足以表现出妻子的美好,只有再加上唐人最为尊崇的"文"这个谥号,才能表现出长孙皇后的盛德。

望陵毁观

点击下载,本站安卓小说AP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A- 18 A+
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