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细观察,这幅画里的很多人物都是有史实可考的。里面可以直接简单认出的便是家主身着黄衣。一把长须的主人韩熙载,一身红装意气风发少年郎灿,还有身姿婀娜美人儿王屋山。
按照投影里看到的图我们可以简单按照时间夜宴的几个活动流程叙事性的分为五段(这个也是目前大家比较认可的排序分法):图一、宴饮宾客,弹奏琵琶;里头韩熙载穿的是一件灰色的袍子,显然与此图中的黄色袍子不同,可见,并非接在此图后面。图三、宾客散去,韩熙载与诸女伎休憩;这时候,主人韩熙载貌似脱衣纳凉,极为随意,与残卷场景不符,在看图四、熙载更衣裳后听女伎奏管乐,人物上差异较大,接拢不起来;图五、与宾客女伎调笑,此时的韩熙载也是一袭黄袍,手上持着一对鼓槌欢送宾客,鼓槌来源之处图二。只剩最贴合的便是图二、舞蹈,韩熙载亲为击鼓;此时的他正是身着黄袍,此画面中也有身着蓝色衣裙的王屋山和新科状元郎灿,衣服饰品正是与残卷相应的。
这样说起来,大家是否觉得逻辑思维有些凌乱。
不错,这个逻辑思维讲不通啊,你说为什么图二中韩熙载击鼓的鼓槌会到最后一图的欢送宾客的时候他还拎着呢?这不是很奇怪吗?主人家打完鼓办完奏不把鼓槌放下,再去换衣服,再去听自己的女伎奏管乐,而是一直拿着,到了欢送宾客在带出来?而且这个对鼓槌除了在图二出现,便只在图末才出现了,这个图画的排序感觉怪怪的。而且从衣服饰品上看逻辑思维也是怪怪的。
在看这副残卷,图上的人又都在干什么呢?韩熙载依然在击鼓,王屋山依然在跳舞,郎灿依然沉醉于美人舞蹈,一切的人物仿佛和公诸于世的画面二无异样。到底那副才是真迹?难道是这个问题吗?不可能呀?难道流传千百年的夜宴图是山寨拼多多版?那么多名人大家的鉴赏力难道是零吗?在细看画风笔触,确实分不出自己得来的这副残卷和现在投影在墙壁上的这副图画有何不同。
张扬慢慢整理着头绪,思绪凌乱中突然嘴角扯起一丝微笑,原来是简单的事情,只是被时间搞复杂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