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智彧坐于海崖边的岩石上,据说这里曾经是姜太公助周武王平定天下后曾拜日神迎日出的地方,也是秦始皇两次驾临此地,仰望仙人的地方。
可惜的是此时并不是日出之时,没有那种景观,也没有那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姐夫。”
不知合适,李承乾走到了冯智彧的身后,静静的伫立着。
“缓过来了?”没有回头,冯智彧的声音很轻,几乎要隐没在拍岸浪发出的声音中。
“没有什么缓不过来的。”李承乾洒然一笑,那种感觉完全不似一个才十岁出头的孩子。
“我都想清楚了,其实不管我能不能缓过来都没有后退的路了,我都必须要走下去。”
“不只是我了我自己,也是为了皇爷爷,为了父皇,为了母后,也是为了姐夫你。”
“还行。”冯智彧微微一笑。
“看样子这趟没有白白出来走这一趟,最起码你还是有所收获的。”
“姐夫在看什么?”有学有样的,李承乾也坐了下来。
站在他们二人身后的千牛卫欲言又止,但最终还是没有开口。
这个位置有些危险,最开始冯智彧坐过去的时候千牛卫队长就想开口阻拦,现在李承乾这个太子也坐了过去。
他有点慌。
“高明,你知道那里是什么地方吗?”冯智彧抬起手,朝着东边偏北的方向指着。
……
“除了大海,我看不到别的东西。”李承乾的言语有些犹豫。
从这次出来,或者说从历城开始到现在,冯智彧的所作所为都是有着更深一层的含义的,李承乾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他不知道冯智彧真正说的是什么。
“那里,是新罗,是百济。”放下了手,冯智彧的语气变得有些莫测。
“其实高句丽、新罗和百济距离我们并不算远,从海上行船,大概也就三百余里的路程就能到达百济。”
“这么近吗?”李承乾有些诧异。
唐朝时期,华夏文明的海运并不发达,这是因为朝廷政策的所指并不在此方向,不过即便如此也是超过同时期的整个世界。
据冯智彧所知,终唐一朝,动用海运的次数很少,他只知道在于高句丽的战争中有动用过船只。
和汉时的楼船、明时的郑和下西洋根本就没法比。
“是啊,很近。”冯智彧点了点头,有些失意。
他倒是挺想去那边转悠转悠的,毕竟后世的棒子也听讨人厌的。
在他个人的心中,最不喜欢的就是脚盆儿,其次就是鹰酱,第三则是棒子。
这里面有民族和个人的情绪在内,但也是冯智彧的真实想法。
和很多人习惯性的认为不同,棒子并非是现在的高句丽,现在的高句丽其实是属于汉人,就算不是汉人也和汉人更近一些。
后世的棒子其实是现在的新罗,是高句丽三国中和大唐最亲近的国家。
挺难想象的,后世啥都偷种花家的,甚至就连天气预报都蹭东三省的棒子在唐时期竟然是最亲近大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