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为证一一
世间万物皆有规,
合乎规律方对味。
科学施策结硕果,
华夏鼎成江河归。
话说一一大禹开启了新一代的治水模式。
但是,大禹,他心里觉得不踏实:“怎样走开新的一步呢?这天上,地下,黎民百姓,都在看着呢?前车之鉴,血的教训!”
大禹,觉得压力山大!
突然间,他的脑海灵光一现:“何不先这样呡?”
于是,他挑选了一个晴朗天气的日子,阳光灿烂,万里无云!
一条金色的黄龙,在华夏大地的空中翱翔!
从天山山脉,一直到东海之滨,贯穿东西。
从戈壁荒漠,一直到南海诸岛,自北向南,横穿万里。
然后,他又从东海扶桑之处,向西穿越昆仑山脉,又一路向北,直赴黄土高原,到达传说中的凶水所在之地。
从观察中的情况,他用石头,在一块泥地上垒成类似于现代军事上的沙盘。
参悟之时,他从中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不管滚滚滚流动的洪水,还是决堤的洪水,都向低洼处流去,聚积,然后,再向四周漫延。一直到流不动,形成积潭,湖,(注:现代叫堰塞湖,一般发生在强震之后或重大的地质灾害,如泥石流,等等。)
但始终有一部分的洪水,穿过现河南省的东部广柔的平原,面对一马平川的地理地形,一路高歌,直达今山东省的东海之滨。
他想:“如果将积聚的洪水引到一处,让它流向大海,岂不是将水排走了吗?那流走的地方,也就成了空地。但是,要将这些积水引到一处,一是得找一条主水道,一个是浩大的工程,已远超古代的人力之所能了!刚好,这项工作可由应龙去干,应是不费吹灰之力就可办成的!”
“还有一一,从观察上看,总体态势,是西高东低!而水的特性是:水往低处流!”
“其中困难的是:大量的山脉,阻挡着洪水的去路!结果是,一个又一个的积聚深潭,横亘在漫山遍野的大地上,令你防不胜防,不知洪水在哪里进?在哪里出?无从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