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在他小叔前往京都学习的时候,便让小叔把萧周兮带上去求学,萧周兮虽然在太学里作为年纪最小的旁听生,但是文采斐然,太子少傅就评价:“此子前途不可估量。”后来事实证明少傅的眼睛是毒辣的,萧周兮凭借殿试的一篇《大商策针对大商整个国家的发展进行针砭时弊,指出关键性的问题并予与上中下三策从此一鸣惊人,皇帝和国子监就是否给予状元出身争论了半天,最后决定予与榜眼之位。因为年仅20就中了进士自开国以来屈指可数,同时《大商策太过于尖锐,为了消磨他的锐气,加上祖上萧氏的站队伍的误,所以最后屈居状元之下。
即使如此,各位高官也马不停蹄的对萧周兮抛出揽枝,比如说嫁女,萧周兮当场就以萧罗两家之约推脱了,毕竟当时萧舒舒都已经3岁了。
萧氏此时在朝堂上已经没有任何助力,相当于其他寒门子弟一穷二白的进来。但是不同的是,对于那些建国时期风光限的诸侯,现在留在朝堂的只有白氏一组,并且是因为这支出了一位特别优秀的子弟,皇帝破格让他们承候位多承两代。公侯爵位,太祖皇帝建国的时候就规定了:袭承爵位不过三代,三代过后这些公猴要么走科举,要么凭借积攒的财富退隐成为富庶平民。
其他建国时的诸侯们后裔富不过三代,三代以后因为贪图享乐,骄奢淫逸,大多都没落了。少数及时醒悟,抓紧自己的财富购买土地成为了富庶的地主。虽然不能和开国时期相比,但是吃穿不愁了。
因此萧氏是唯一一个没落后,走科举重新进入朝堂的诸侯之后。当然,萧周兮同辈的堂兄弟们以及自己的两位哥哥也非等闲之辈,他的两个堂哥分别是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自己的两个哥哥目前还是举人身份,这次会试没有过,已经回家准备两年后的会试。
一家一次出了三个进士,这在大商的文人贵族里掀起了轩然大波,毕竟科举考试一直流传着一句话:“三十少进士。”意思是三十岁考上进士的人少之又少,很多人穷尽一生,把自己终身奉献给科举考试,但是直到生命结束都考不上进士。本朝三十以下高中进士的就那么三位,现在加上萧周兮就是四位了,并且前三位都是各自时代登阁拜相的大人物!由此可以预见萧周兮的前途不可估量。
虽然萧周兮的堂哥分别都有三四十岁了,但是对于其他同时考进进士的同僚而言,已经是非常年轻的了。只不过是萧周兮太优秀罢了。
岭南如此落后,为何此次科举考试高中的人那么多?都可以和在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先进的京都平分秋色了。此时的中宗皇帝经过了解后,对于岭南太守开设书馆的做法大为称赞,并且在全国推行,至于后来全国普及,改变了偏远地区落后的风俗就已经是后话了。
经此次考试过后,萧氏书馆成为了一个传奇。不少贵族把自己的孩子纷纷送至萧氏书馆—萧周兮叔叔手上学习。甚至连没落的开国诸侯后裔,手里有闲钱的也都纷纷凭借一起开国微末的情谊,想给自己的孩子在萧氏书馆求得学位的一席之地。
萧氏不忘罗家在困难之时嫁妆补贴,主动上门许诺如果罗家走科举之路便可以免费进入萧氏书馆,并且萧氏书馆论人员多少,始终对走科举的罗家子弟开放。罗氏浸淫商场已久,各个都是人精。于是罗氏主支又与萧氏重结秦晋之好,以此想在生意之路上更上一层楼。
萧周兮因为小时候在太子太傅手下跟随叔叔读过一年书,太傅对其多加照拂,皇帝只有太子这一个儿子,看到萧周兮主动与太子交好也乐见其成。但天不随人愿,皇帝正值壮年时期太子薨逝了,太子只留下一个8岁的儿子。皇帝伤心之余将小太孙立位,担心太孙年纪太小以后法震慑朝纲,自己亲自教导。为了给太孙培养一支纯臣,中宗黄帝将萧周兮等一批年轻臣子先于地方磨练,后根据各自功绩调回中央做官。
于是萧舒舒五岁那年,萧周兮从京都回岭南,带着自己一家三口前往大商第二繁荣的城市—洛门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