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麦开始了,林若竹帮不上忙,就负责一日三餐,做的饭,只能说能吃吧。火柴她小时候会用,长大了就只会用打火机了。这种打火石,刚开始学的时候,手上皮都磕掉一块,林若竹忍了,现在总算是会用了。
她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征用了小五帮忙烧火。
然后还负责看孩子,村里不去地里的小孩,她都带着在榕树下玩,为了防止他们乱跑,搬出了好几个童年游戏,什么丢沙包,跳房子…再教教儿歌,也教简单的诗。
于是小个把月农忙过后,村里人都发现今年孩子不仅没乱跑,还懂事了不少,时不时的还能蹦出几句诗词来,好些孩子还能写出自己的名字,一问,都是竹子姐姐教的。
这不,闲下来好多人家都送来谢礼,帮忙带孩子就得感谢了,还教孩子识字,太感谢了。
也不是什么贵重物品,这家一把菜,那家一个瓜,还有些干菜,听说她喜欢山菌,也有人送来自家晒得,都是心意,王氏多少都收下了些,凑一起也不算少。
“这么多菜,咱家地里菜现在也长的正好,这吃不完啊”王氏发愁,现在又不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地里菜都起来了,不吃就老了。
“那有啥,能晒成干菜的都晒了呗,正好,到时候也给阿水送去一些”林若竹说道,其实是为了逃荒路上吃。“娘多晒些,我也给父亲母亲送些,算是我的心意。”
王氏听着有道理,“那我跟他们换些好质量的山菌,你送给林大人,咱家今年没弄。”
“行啊,干菜也多弄些,在府城我们还专门买呢。”林若竹说道。干菜好啊,又轻又不占地方,还容易储存,到时候上路也带不了多少新鲜蔬菜。
林若竹照例去大榕树下,发现不光小孩,好些向哥哥那么大的半大小子都在,女孩子也不少,好些家长也在。
干嘛呢这是?
林若竹疑惑着走过去,大家也不说啥,就瞅着她笑。这给她笑懵了。
看他们确实不打算说什么,林若竹就准备接着带孩子。
等教小朋友写字的时候,才明白是怎么回事,原来都是想来学认字的。
这下,换成林若竹看着他们笑。
一群人推推搡搡的,推出大堂哥来,大堂哥不好意思的说道:“竹子,我们就是想学着写名字,会不会打搅你?”
“不会不会,之前我不是叫大哥去喊你们来我家一起学么”林若竹还挺开心,“你们都没来,我还以为你们都不想学呢。”
“想学想学,之前太忙了。”大堂哥道。实际上是和堂妹不熟,不好意思去。
行吧。
然后就开始了问名字之旅,重名的特别多,像林家这样的少,听说他们家是爷爷去镇上摆摊写信的书生那花钱问的,哪些字适合还要一听就是一家子的。
爷爷手上有一张纸,家里孙辈挨个往下排,她家和大伯家都是木字旁的,三叔四叔家都是三点水的,还有好些没用上,按爷爷的话说,还能接着用,重孙子也能用。
女孩子几本上就是大丫二丫什么的,讲究点的就像她家,取个花花草草的名字。
林若竹看大家学的挺用心,就说道:“反正我每天都在这,要不然咱订好时辰,上午下午我都给大家上课算了。”
林若竹一方面是真心愿意教,一方面是想取得话语权,如果她是全村的夫子,那她的话自然有人听。
现在大家虽然因为她读书人的身份看重一点,真有什么事的时候,没人会听一个小丫头的。
都是为了以后逃难考虑。是的,她是打算全村人一起逃难去,首先,她做不到明明知道有危险还不拉一把,良心过不去。
其次,真到了逃荒路上,走投无路的人逼急了什么做不出来,同行的人肯定是越多越好,安全一点。
再说,等到了安全的地方安定下来,有熟人一起也能更好的生活,自古以来,外乡人想融入当地生活都不容易。
当然,村里人不知道她这深沉的心思,他们只觉得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