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有一次,执政的禹征询皋陶关于国家治理的意见建议。皋陶指出,帝王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按先王之道处理政务,大臣们才能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才能提高五湖四海的向心力、凝聚力,才能国泰民安。
禹非常赞同,说:“只有天下人五指握成拳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作为执政者只有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国家才能兴旺发达,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禹还补充说:“要善于知人用人,亲德者、重能者、排庸者、除坏者,将合适之人放到合适之位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特别要提防那些花言巧语、却一肚子坏水之人,不能被其表面所迷惑,这样的人即使有高深智慧也不能用。你看那后世唐朝宰相李林甫就是反面典型,唐玄宗李隆基就是沉痛教训。‘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作为我自己,必须时刻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清醒。”
常言说“捎钱捎少喽,捎话捎多喽。”谁讲故事不带本土特色、时代特点呢?其实啊,禹和皋陶的谈话内容在《尚书》的《皋陶谟[mo]》一文中,而“巧言令色”一词则含在禹回答皋陶的话中。原话是这样的:
“吁!咸若时,惟帝其难之。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驩兜[huandou]?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大意是,噢!都像这样,连帝舜也很难做到。能识别人就是明智,就善于用人。能安定民心就是慈爱,百姓都会怀念他。能做到明智和受人爱戴,何必担心驩兜?何必流放三苗?何必畏惧巧言、善色、很佞的人呢?
各位看官:
谁不厌恶巧言令色的人呢?为政者,警之;做人者,醒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