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组织经营过程中,有几个阶段性的用人措施,分别为招聘前、试用期、录用期(见表3—2)。成功的组织跟失败的组织不一样,主要在于成功的组织懂得阶段性调整策略,能够抓住这三个阶段的重点。
第一阶段,招聘前。
我去过统一集团的几个企业,布置得都很简单,一点也不华丽,但是在招聘的时候他们一定会把美好形象展现给应聘者。他们会租借让应聘者感觉到很舒服的场所来进行面试,比如酒店的会议室,不会让应聘者直接来公司。干吗向还没进企业的应聘者展示美好形象?因为简陋的真实形象很容易让应聘者打退堂鼓。每个应聘者都有梦想,当他们看到简陋的真相时,心底自然会产生不愿加入的想法。简陋不是不对,简陋代表企业省成本、很务实,但是应聘者不会这样想。所以企业要踏实地做,但是在招聘的时候,要提升50%的形象,适度的吹嘘是有必要的。
中国人很重视第一印象,应聘者也常用第一印象来论断企业,在还不确定应聘者会不会被录用前,我们应适度吹嘘外在的美好,美好形象是很重要的。尤其是中小企业,在这一阶段要特别注意形象,不要认为自己小,应聘者要来就来,不来就算了,这样的话招到的都是没有梦想的人。
成功的组织能让员工看到组织的愿景,积极加入。比如宏碁集团,它需要5人,会先招进来500人,最后优胜劣汰,只有5人能留下来。而很多小企业,如果需要5人,就只招5人。举个实例。某公司要招聘5人,刚好来了5个应聘者,公司需要用人,没办法只好全额录取。应聘者反而被吓一跳,心想:全额录取?可能这个公司不好。最后,没一个人加入。
照理说,公司全额录取,所有应聘者应该充满感激,但是没有,这印证了那句话,“容易得到的反而不懂得珍惜”。招聘5人,500人来报名,录取率为1%的,应聘者反而会争相报名,觉得这么难才能得到机会,所以会很珍惜。
第二阶段,试用期。
这时一定要先紧后松,不要先松后紧。先宽松再严格,试用期把新员工当作客人,倒茶给他喝,还给他点心吃,工作很闲暇,等到正式录用的时候对他说:“因为已经正式录用,所以你要开始跑业务了。你要积极一点,上下班要准时,而且以后没有点心吃了。”那么新员工会觉得企业无情无义,心想:早知道这样,我就不来了。这就是宠他的下场。
成功的组织不一样,一开始对新员工很严格,让他知道企业是有标准要求的,他要自觉遵守纪律,比如上下班要准时打卡。新员工不但不会因为企业的严格要求而退缩,反而会好好珍惜,认为企业是给予机会栽培他。
第三阶段,录用期。
在录用期的时候,企业要荣辱与共,有人情味,由情入理。中国人讲究情理法,情摆在第一顺位,法摆在最后。中国人常说“定法从严,执法从宽”,法不是不重要,在规划事情的时候必须先考虑法,先讲法、再讲理、再讲情,这样才能规划得很完美,规划得很严谨。但是执行的时候刚好相反,要先讲情、再讲理、再讲法,由情入理,让员工觉得有人情味,才能够依法办理,和谐共处。
但是,有的企业动不动就依法办理,打造的是钩心斗角的紧张气氛,这样员工迟早会离开。
为什么现在很多企业重视与时俱进?“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达到圣人的境界表现在他顺应时势上。企业用人要与时俱进,做阶段性的调整,才有可能成为成功企业。
(第三节)人资潜能的发展考评
企业永续经营之道是什么。
我给统一集团做顾问的时候,他们说一定要先过滤无德有才的人。这是对的。有人问:“先把有才能的人、有业绩的人引进来,然后再教他品德,也就是他对公司的忠诚度,他对领导的配合态度以后慢慢教,可不可以?”不可以。
在中国人眼中,无德有才的人只能排到最后,甚至还不如无德无才的人。为什么?只要有经验的老板都很清楚,这辈子他被谁害得最惨?就是当初带给他一大堆客户,结果又把一大堆客户带走的那个无德有才的人。
跟一位总经理聊天时,他对我说:“每次开业务会的时候,其他人都到了,可有那么一两个人总是不到。”
我说:“是不是业绩较好的那一两个?”
他说:“老师,你怎么知道?”
我当然知道,说:“业绩不好的人敢迟到?迟到的话早就被你辞掉了。就是业绩很好,他们才敢迟到。后来你怎么做的?”
他说:“很简单,我马上叫秘书去叫他们过来。”
我问:“他们来了吗?”
他说:“还是没来,居然还让秘书给我带一句话,说业务是做出来的,不是开会开出来的,开那么多会没用,无能的人才会一直开会,有能力的人早就把业绩做起来了。我气得差点吐血,但是就像你说的,我又不敢辞掉他们,辞掉他们我向谁要业绩去?”
我见到过很多英年早逝的老板,其实大部分是被部属气死的。管理能干的人要有强大的心脏。如果你的心脏不够强大,那下场就可以预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