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说我们好,我们很高兴,这是一种激励;别人说我们不好,我们也高兴,因为这样我们才知道自己的缺点,这也是一种激励。能这么想,就到处有激励,工作起来也更有干劲。
(第一节)自我激励是最好激励
美国管理理论家赫茨伯格提出了著名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不会带来满意感。
保健因素是指造成员工不满的因素,包括管理措施、人际关系、保险、薪酬、福利等。保健因素得不到满足,或恶化到员工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易使员工产生不满情绪、消极怠工,甚至引起罢工等对抗行为;但在保健因素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之后,无论再如何改善也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员工觉得是应该的,难以感到满意并激发工作积极性。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所以就保健因素来说:“不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不满意”。
激励因素是指能让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即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赏识、晋升、教育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等。这类因素的改善,或者使这类需要得到满足,往往让员工觉得这是多给的,能对员工产生更大的激励,让员工有满意感,有利于充分、持久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即使不具备这些因素和条件,也不会引起员工太大的不满意。所以就激励因素来说:“满意”的对立面应该是“没有满意”。
不过,由于每个企业情况不同,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有着重叠现象。比如,晋升属于激励因素,有着积极作用;但是当员工没有得到晋升时,可能会产生消极作用,这时则表现为保健因素。再如,福利是保健因素,有时却也能产生让员工满意的结果。但总的来看,激励因素是内在的,保健因素是外在的。
在管理中,不应忽视保健因素,如果保健性的管理措施做得很差,就会导致员工产生不满情绪,影响工作效率的提高。比如伤口,虽然伤口愈合了不会让我们觉得满足,但它的存在本身就让我们不高兴,如果伤口继续恶化,就会使我们情绪更差,更消极。真正激励人的是内在因素,尊重员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才能很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当然,激励与每个人的观念有密切关系,真正的激励会促使每个人去好好地调整自己的观念。一般来说,观念有上、中、下三个层次。
经常听到有人抱怨企业没有激励,我都不好意思对他说,他到处让人家激励,不是很被动吗?如果企业不激励,他就不努力,偏偏又碰到一些不激励他的人,那他一辈子就这样混过去吗?别人不激励就不努力,却天天抱怨不公平,自暴自弃,这种人是很没出息的,是很悲哀的。我建议每个人都及早抛弃这种观念,以免害了自己,因为这种观念是下层的,是最不好的。
中层的观念,即会认知激励。激励本来就是一种认知。同样一件事情,我们认为它是激励,它就是激励;我们认为它不是激励,它就不是激励。比如,企业给你年终奖一万元,你觉得很感谢,那你就受到激励了;如果你觉得根本就不够、不公平、被剥削了,那你就感受不到激励。所以这一万元是不是激励,完全在于你自己怎么看。
不管别人怎么对待我们,我们都觉得是一种激励,这是很了不起的。我们要靠自己打破不公平,而不是抱怨不公平。换句话来说,不管环境怎样恶劣,我们以平常心来对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公平的事,最后一定会成功的。别人说我们好,我们很高兴,这是一种激励;别人说我们不好,我们也高兴,因为这样我们才知道自己的缺点,这也是一种激励。能这么想,就到处有激励,工作起来也更有干劲。
认知激励还只是中层的,还有一种更了不起的激励,就是自我激励。所谓自我激励,就是根本不用别人激励,自己会激励自己。这种人前途无量,对他来说条条都是大道,怎么走都行得通,这是上层观念。
在我看来,一个常常抱怨没有激励的人,就会感觉物质性的东西不拿白不拿,你给他年终奖金他拿,但他很快就会忘了,因为他不会感谢。你如果不给他物质性的东西,只给他精神性的东西,他会觉得你不实在,只是嘴上讲得好听,他也就不愿意付出了。这种人其实是跟自己过不去,这一辈子可能就因为有这种观念而白白浪费了,就算有能力也没有表现的可能。
如果这个人观念改变,心存感谢,凡是正面的激励,就从正面去想:“领导对我这么好,我也要好好工作来回报他。”如果是负面的刺激,他也会当作警惕而努力把负的变成正的。所以,我们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学会自我激励,在肯定自己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价值。
(第二节)激励依层级有所分别
中国文化是阴阳文化,所以我们一方面希望员工自我激励,另一方面也希望各级领导要真正用心去激励,这样才能够相得益彰。不能完全要求员工自我激励,自己却放弃激励的工作。作为领导一定要了解,很多自己认为是激励的东西,在员工看来却并不是激励。